從古至今,防火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民生課題。我國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,如若起火,分分鐘就會化為灰燼。
因而,古人在建筑防火、滅火救援上,可謂是挖空心思。
今天,小編就帶你穿越時空,來看看,古人都是怎樣防火滅火的吧!
古人信奉“陰陽五行”之說,認為世間萬物均是由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種基本物質運動轉化而成,五行之間也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。在中國五行學說中,水能克火,因而古人常在建筑上用象征水的符號意象來表達防火的愿望,如取“天一生水”之意的天一閣、將“水”融入建筑名稱的文淵閣、廣濟樓等。
此外,古人認為“北方壬葵水,其色屬黑”,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,進而蘊含有“以水克火”的寓意。潮州創建于民國時期的老和氣社的義務消防員,遇到夜間出勤救火時,都持白紙黑字燈籠,其字取用黑色,即是取其“以黑克火”之意。
在古建筑的城門、宮門、殿門、廟門之上通常都置有匾額,用來標明建筑名稱,但只要出現“門”字,其寫法通常是一致的,即“門”字的最后一筆均不帶鉤。這是由于古人認為“門”字帶鉤會帶來火患,因此,建筑匾額上若出現“門”字均不帶鉤,以避“火鉤”之嫌。
門不帶鉤
古人通常會在建筑上安置“厭勝”之物來祈盼防火減災,最為典型的是置于屋頂正脊兩端的鴟尾獸(又名鴟吻)。相傳,鴟吻可以吞火降雨,給房脊安上鴟吻,就可以借助它的神力,達到辟火的作用。
此外,古人還會借蓮花、荷葉、魚等水生動植物來表達克火防災的愿望。
鴟吻與懸魚
意念上的防火,蘊含著人們,以水克火的美好愿景。
除此之外,古人在預防措施上,也自有妙計。
在火災防范中,阻斷火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。古時人們為了避免火勢的蔓延,隔斷火源,于是把房屋兩側的山墻升高,超出屋面,形成了封火山墻。而閩南地區的防火墻受風水學說的影響,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五行山墻。
山墻,就是潮汕人俗稱的“厝角頭”。氣勢恢宏、高聳挺拔的厝角頭是潮汕民居的顯眼之處,一看到厝角頭,就知道那是家到了。
潮州厝角頭
相鄰的兩棟建筑物之間,如果都設置了防火墻,就會形成防火巷,發生火災時既可以疏散人員,又可以防止火勢向相鄰建筑蔓延,既是疏散通道也是防火隔離帶。
潮州的“駟馬拖車”也稱“三落二火巷一后包”,是“四點金”的復雜化,其中就可見火巷的影子。而坐落于古城中山路的許駙馬府,其東西兩側的小巷便是火巷。
古建筑中,通常都會有用來儲水的水缸、水桶等,平??梢詽M足日常生活所用,發生火災時則可以作為消防用具。潮州古城區的開元寺內放置著一些大小不一的水缸,從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建寺開始,這種水缸就放置在這里,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他們與故宮的“太平缸”作用相似,日常儲水以備救火之需。
滅火水源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街巷中的水井。水井在用于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時,對就近取水、及時撲救火災也是十分重要的。據《韓江記》,鳳城(潮州城)開辟之時已有東門大井。相傳井水直通韓江,因而泉涌終年不斷。除了供水,這口井在舊時還被當成是一口自帶“防火預警”功能的水井。
因而,在歷史發展長河中,我國逐漸形成了城市消防體系。
我國很早就設置了專門的“消防部門”,配備專門的官員和防滅火機構。據記載,從周朝開始就設有司烜、司爟、宮正三種火政官。而其中司烜的職責就是敲著木鐸,走街串巷,提醒百姓注意防火,這便是古代更夫“喊火燭”的由來。
隨著防火制度愈來愈成熟,各朝代除了有火災預防部門,還建立起專門處理火情的隊伍,并在地勢高的地方建望火樓,作為消防報警中心。
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發明了滅火工具。北宋仁宗時,便有了較為先進的滅火工具——水袋、水囊、唧筒、麻搭。清代出現的“水龍”更為先進,是現代消防車的雛形。
你見過潮州消防隊最早的照片嗎?1929年,日本大師來潮佛教踏查時留下了一張開元寺的照片,里面出現了掛有消防隊牌子的建筑,這也是潮州消防隊最老的照片。
▲曾經開元寺天王殿背面右側是消防隊舊址
除此之外,有關古城“猷灶義興甲,家石辜鄭庵”十大巷的介紹中有提到,潮州有21家消防隊,其中灶巷、辜厝巷都有善堂建立的義務消防隊。灶巷的消防隊名叫“老和氣社”,直至五十年代,其巷頭還有手搖消防救火車和竹殼笠,掛有堂服、水槍、尖底水桶。
跨越千年,古代的防火措施,有的我們早已不用,但消防人的初心卻始終沒變,無論是樸素的防火觀念,還是科學有效的防火措施,都為預防火災付出很大的努力。
防患未“燃”,從當下做起!
為減少火災發生,從源頭上控制火勢蔓延。南烽防火科技公司研發了一種家裝用水性防火涂料,適用于居住環境墻體、木材、鋼結構等基材涂刷。
防火涂料受火焰燃燒影響,涂層快速膨脹發泡并產生惰性氣體,可有效延遲火焰溫度向被保護基材的傳遞,從而達到減緩火焰蔓延傳播,大大延長了逃生時間。
▲防火涂料燃燒實驗
▲南烽防火科技集團總部